手机看新闻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 湘潭新闻在线,湘潭权威新闻媒体!
 

实时·准确·聚焦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湘潭民生 >

【莲城文化档案】蚁鼻钱——古代易俗河繁华的见证者

2016-06-06 09:13 | 来源:湘潭新闻网 | 人气:1 | 评论

由93枚蚁鼻钱拼出的一枚蚁鼻钱轮廓

由93枚蚁鼻钱拼出的一枚蚁鼻钱轮廓

博物馆探秘篇

栏目特邀嘉宾:湘潭市博物馆文物专家 盛兆华

□ 战国时期由楚人制造,是湘潭境内普遍流通的一种货币

□ 专家推断,易俗河当时商品经济发达,是区别于湘乡的商业中心

6月6日讯(湘潭晚报 文/图 谭蓉)如今,我们习惯了使用人民币,刷惯了银行卡,更体会到了电子商务带来的各种便利,你可曾想过,在中国历史上,最早出现的货币是什么样子的?距今2000多年前,在湘潭境内生活的人们,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货币呢?这一期,就让我们带着疑问,去市博物馆探个究竟吧!

造型小巧的“鬼脸钱”

在市博物馆湘潭故事展厅,有一个展柜里的文物总是能吸引观众久久驻足。远看过去,展柜里好像是一张人脸的轮廓。走近一看,原来展台上摆放的是一枚枚钱币——蚁鼻钱。

这些蚁鼻钱,主要集中从湘潭县易俗河镇一带出土,是战国时期由楚人制造的。在2000多年前,蚁鼻钱也是湘潭境内普遍流通的一种货币。

仔细观察这一枚枚由青铜铸造的钱币,它们的大小和瓜子相近,造型小巧精致,形状像人的鼻子,蚁鼻钱这个名字由此而来。别看它们块头小,每一枚钱币上还有“ ”形的纹饰。虽然文物专家目前还无法确定“ ”是否为文字,但这样的造型与人的面部相似,加之楚人信巫术、信鬼神,所以蚁鼻钱还有一个俗称,叫鬼脸钱。

“蚁鼻钱非常小巧,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,我们用93枚蚁鼻钱拼出了一枚蚁鼻钱的轮廓。”这是市博物馆当初设计文物展陈时的创意,想通过这种方式,向更多的观众展示,楚人设计的蚁鼻钱,除了造型小巧方便携带,上面的纹饰更体现出楚人的信仰、对美学的追求,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。

同时代流通的4种货币

1

其实,同一时代,和蚁鼻钱一起流通的还有另外3种货币,它们分别是布币、刀币和圜钱。

布币主要在三晋、两周一带流通,刀币在齐国和燕国一带使用甚广,圜钱主要在秦国和魏国一带使用。这些钱币均采用青铜铸造,而且造型各异,每个币种都有它的设计来源,如布币由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,刀币的形状来源于青铜削,圜钱的创意源自织布用的纺轮。

文物专家发现,布币、刀币和圜钱都是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,更多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。比起同时代源自于实用器的货币,仿造海贝制作的蚁鼻钱,更多体现的是楚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。

那么,同一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币种呢?盛兆华推测,一方面,春秋战国时期,生产力水平提高,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,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;另一方面,周王朝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。于是,诸侯国各自为阵铸造货币,就出现了多种货币并存的状态。

直到秦国打败楚国统一中国,秦始皇统一了货币、车轨、文字等的使用。当初由秦国铸造的圜钱,这种内圆外圆的环形钱币,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后来货币形状演变的蓝本。而我们所熟悉的方孔钱,就是以圜钱为雏形演变而来的。

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栏目中,主讲嘉宾于丹曾经做过这样一种假设,如果当时是楚国战胜了秦国统一中国,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?

商人迁徙带来贝币

众所周知,在货币出现以前,人们都是通过物物交换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。但是这种交换方式极为不便,也不符合发展的需要。

夏朝末年,渐渐出现了使用天然形成的海贝充当货币的情况,直到商代开始普遍流行。因为商王朝不靠海,在当时,海贝又是相对比较珍贵的物品,所以海贝充当了货币的角色。只是,海贝虽然难得,但是容易损坏,后来在使用中还出现了用石头、蚌壳、骨头还有青铜仿制的贝币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周朝崛起,占领了中原地区。商(族)人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和地位,被迫离开故土。当其中一部分商人向南迁徙,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,也把使用贝币的习惯带了过来。作为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,楚国延用了贝币。

只不过,楚人在铸币的过程中,融入了自己的特色。他们由原来自然形成的海贝,改用青铜铸造。青铜在当时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物质,使用青铜铸造货币不仅珍贵,而且货币更结实,流通时间更长久。更重要的是,蚁鼻钱小巧且方便携带,上面还有精致的纹饰。

战国晚期易俗河商品经济发达

战国中期,楚人取代了湘潭境内的原住民越人,在当时的湘乡设立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。

而当大量的蚁鼻钱从湘潭县易俗河镇集中出土,同时期,考古专家还在这里发掘了不少铜砝码。联想到易俗河一带发现的战国晚期平民墓葬,经常出现僭越的情况。盛兆华又有了新的设想:战国晚期,易俗河商品经济发达,是区别于湘乡的一个商业中心。

“砝码是做生意时,用来称量的一种工具。易俗河出土的砝码非常精细,它能称量很轻巧的东西,细微地区别它们的重量。除了体现制造技术以外,就是使用的需求增加。意味着这里商品经济发达。”盛兆华补充说。

除了出土的文物,易俗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,也更加印证了盛兆华的推测。

涓水是湘江主要的支流之一,而易俗河刚好处在涓水入湘江的地方。两条河交汇的地方,水运便利。河流两岸,每年洪水淤积的泥土富含腐殖质,有利于农业发展。从涓水沿岸发现的原始社会及商周时期遗址来看,这里的地理环境适合人类生存。

在这样一个远离政治中心,不受权力控制的平民世界,商品经济自然也容易发展起来。当平民经商富足以后,物质上得到满足,在精神上也相应有了追求。于是,他们将钱财、做生意的工具,以及一些高于自己身份的器物一并随葬,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突破社会阶层的欲望。

“说到易俗河优越的地理环境,并非偶然。”盛兆华介绍,唐朝时期,因藩镇割据,江淮水运断绝,运粮中心转移。相隔千年之久,历史再一次选中了易俗河。公元749年,湘潭县志设洛口(今易俗河,涓水右岸与湘江左岸交汇处),形成了一条南起洛口,北达长安的漕运线,湘潭也成为了湘米北漕的重要集散地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